古盘(盘古、罗盘)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

 文章通过人盘、天盘、地盘三盘的组合,简述古盘(盘古、罗盘)形成的基本过程,用实实在在的唯物史观,剖析河洛文化形成的客观依据与当时的现实背景,揭示科学发展的基本渊源。 关键词:古盘、盘古、罗盘、开天辟地 把各个时段观天察地的人盘(田)字图案、天盘、天干正(井)字图案、地盘、地支斜(井)字图案,重叠组合在一起,则形成在全年十个时段,十个完整的观天察地盘――古盘(盘古、罗盘)。
“自从盘古开天地,三皇五帝到如今。”“古盘”和“盘古”,是中国文字中常用的倒装词汇之一。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,把盘古模拟为人,手擎巨斧,劈开天地。实际上,盘古并不是人,盘古就是“古盘”。古盘形成之日,即是开天辟地之时。
古盘(盘古、罗盘),把无极生有极,太极生两仪,(两仪出洛“罗”书),两仪生四极或四正、四角或四斜,在确立洛(罗)书以及八个方位的基础上,用特定的延伸线段,确立观天察地(鼎定乾坤)的基本方法。(其原理请大家依照人盘、天盘、地盘形成的基本过程,依次进行。)
古盘(盘古、罗盘),把太阳照射十八根立竿产生的五种井(景、影)象的知识――五色石(识),融为一体,无极生有极一识、太极生两仪二识、两仪生四象三识、四象生八卦四识、八卦定乾坤五识,组成十个时段全方位观天察地的完整的“罗盘”。
《淮南子・览冥训》记载:“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,断鳌足以立四极”的神话即源于此。天为阳天、民为苍天。女娲――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王天下的一位伟大女性,通过立四极(方位学说中的四正向),逐步达到凝炼出五种景象的知识“五色石(识)”,“以补苍天”(教育天下万民),这一客观现实,是编造象形文化和神话的实际载体和理论升华的客观依据。
天五地六数值组成的古盘图案,位于上半年或下半年各五个古盘之中,基本代表了在北半球全年观察太阳运行的多数情况,所以,把这幅天五地六数值组成的三盘图案,作为标准的“古盘”(盘古、罗盘)图案。
把人盘、天盘、地盘和天干、地支各线段组合在一起,则出现二十四个向:分别为子、癸、丑、震、寅、丁、卯、丙、辰、兑、巳、乙、午、甲、未、巽、申、庚、酉、辛、戌、艮、亥、壬。
古盘(盘古、罗盘)是经天纬地的通灵宝物:
依据立杆测影方法,杆可以成倍增长或成倍缩小,而图形不变、数理不变、唯大小不同的特点,生发出古盘(盘古、罗盘)是:包天、包地、包宇宙,容天、容地、容万物的通灵宝物。它同神话传说中,伏羲氏口中含的玉简一样,从口中吐出,小到极微,但能物随人意,可量天高,可测海深。其方法为:用观天的杆,太阳在各时段产生的方位角、形成的数值比,可以量天测地。
两仪出洛(罗)书,两仪生罗盘。“洛(罗)书”是“罗盘”数值的全面展示,“罗盘”是“洛(罗)书”数值的全面概括。
洛书的“洛”字,是一个错别字,正确的用字应为“罗”。它同罗经、罗盘、天罗地网等名词,是同一个用字。字意为:网罗天地。由网罗天地产生的“书”,所以,应该称为“罗书”。
远古一位伟大的女性,在中国可生成河洛文化区域范围内的一个中心点上,观天察地、究乾竟坤,是科学知识累积达到大成的一个重要标志。她把人为的立杆测影,与所在高地自然形成的灵龟形象,以及周围的天文现象、地形地貌组合在一起,用天地自然生成的特殊景观,以象形文化的独特方式,创立天地间自然生成的河图、洛书、八卦图,在远古时期的一个特定时段,创立人类第一个可使用仪器观天察地的古盘(盘古、罗盘)。
古盘(盘古、罗盘)的形成与发展,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,逐步形成了天文、地理、气象、人事乃至自然界万事万物,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,成为各学科重要的理论基础。
远古时期的一位伟人,伫立于地球的一个经纬点上,用人类最简单的天文仪器,揭示出全球地理气候、自然现象、物侯盛衰以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转换规律,是一部集天地运行、物质转变、人事变迁、社会发展规律于一体的综合性巨著;是人类史上第一部历法;是人类史上第一幕文明序曲;是人类史上第一簿数学、文字;是人类史上第一个科学王国;是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一部包罗万象的宇宙众生图;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必须遵循的特定运作图。
由立杆测影这一最简捷的运作方法,产生洛(罗)书、方位图、人盘、天盘、地盘、古盘(盘古、罗盘)……,组成博大精深的河罗学说,用图、爻、黑白点、简单的象形文字、符号,囊括了整个研究成果。
这一科学研究成果,没有文字的界限,谁都能接受这个信息,是打破时空界限的信息。
这一科学研究成果,是我们祖先对宇宙的解释,是对宇宙的抽象概括,是宇宙的时空模型图,又是宇宙的数学模型。
这一科学研究成果,从爻点线段的刻画符号,演变成人类最早期的数学文字,是世界科学之祖,人类文字之祖,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核心,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瑰宝,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。
这一科学研究成果,把人类长期处于无知无识的混沌状态,直接推向科学的峰颠,生存在中华大地上的先祖们,在娲皇圣母“以补苍天”的亲切教诲下,带着传播先进文化的重任,逐步走向四面八方,人类从此步入探索各领域的科学轨道。

Comments

No comments yet. Why don’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?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